设计工具

无效的输入。不支持特殊字符。

SSD

基于美光 G9 NAND 打造的 SSD 组合为 AI 和云计算设定性能标杆

Alvaro Toledo | 2025 年 7 月

美光今日宣布推出全新数据中心 NVMe™ SSD 产品组合,在性能、容量和效率方面实现跨越式突破。美光凭借全系采用 G9 NAND 闪存的产品组合,率先将第 9 代 NAND 技术引入数据中心 SSD 领域,优于仍使用前代闪存技术的同类竞品。该全新产品组合包括三款旗舰 SSD:

  • 美光 9650:业界率先推出的 PCIe® 6.0 SSD,传输速度高达 28 GB/s,满足严苛工作负载的性能需求。
  • 美光 6600 ION:提供高达 122TB 的容量,采用 E3.S 外形规格,预计还将推出容量高达 245TB 的 E3.L 外形规格版本,均基于美光创新型 G9 QLC NAND 技术打造。
  • 美光 7600:这款 PCIe 5.0 SSD 可为主流工作负载带来超低延迟和出色服务质量 (QoS),助力客户自信扩展 AI 和云基础设施。

在本篇博客文章中,我们将解析每款 SSD 的技术规格,探讨其市场影响,并说明这些创新产品为何对云提供商和企业客户至关重要。我们还将阐述美光 G9 NAND 如何转化为切实的优势,如性能提升、能效改善,以及更低的存储基础设施总拥有成本 (TCO)。

美光 9650:PCIe 6.0 带来的性能突破


美光 9650 是美光全新旗舰级高性能 SSD,也是业界率先推出的 PCIe 6.0 数据中心 SSD。该 SSD 旨在消除存储性能瓶颈,以满足数据密集型应用和用例的需求,例如 AI 训练、机器学习、键值缓存、矢量数据库索引,以及基于图的转换模型等。以下是美光 9650 的部分关键技术亮点:

美光 9650 PRO 6.0 产品与竞品对比信息图

(点击图片展开)

  • PCIe 6.0 x4 接口:PCIe 6.0 的通道速度是 PCIe 5.0 的两倍,可大幅提高吞吐量。美光 9650 的顺序读取带宽高达 28 GB/s,为 SSD 性能设定了新的标杆。事实上,该项性能指标约为美光 9550 等前沿 PCIe 5.0 SSD 的两倍。相比之下,PCIe 5.0 SSD 的顺序读取带宽峰值通常约为 14 GB/s。因此,美光 9650 的性能提升尤为显著。此外,美光 9650 还支持高达 14 GB/s 的顺序写入带宽。
  • 海量输入/输出 (I/O) 速率:得益于美光的新控制器架构和 G9 TLC NAND,美光 9650 可以在高队列深度下实现高达每秒 550 万次的随机读取输入/输出操作 (IOPS;4K)。在某些配置下,随机写入性能高达 90 万 IOPS。这种强大的 I/O 操作能力可确保即使在高度并行的混合工作负载下,也能以极低延迟提供服务,例如:深度学习框架(如 TensorFlow®、使用 CUDA®-X 库的 PyTorch®)、数据科学和分析库(如 RAPIDS™、支持 GPU 加速的 Apache Spark™)、科学计算应用程序,以及使用 NVIDIA® GPU Direct Storage 的工作负载。
  • 大容量:美光 9650 搭载美光 G9 TLC NAND,采用业界前沿的六平面架构,每颗粒的 I/O 速度高达 3.6 GB/s。提供从 6.4TB 到 30.72TB 不等的容量选项,以满足不同用例的需求。根据耐久性不同,提供读取密集型(每天 1 次全盘写入 [DWPD])和混合用途(每天 3 次全盘写入,3DWPD)两种版本,分别命名为“PRO”和“MAX”。
  • 能效和散热:美光在设计 9650 时,不仅追求速度,更注重能效表现。在实现高接口带宽的同时,该 SSD 也针对每瓦性能进行了优化。该 SSD 在设计时还充分考虑了先进的散热方案,包括适用于高密度 AI 服务器的液冷选项。美光 9650 提升单驱动器工作量,支持现代冷板散热方案,有助于降低 AI 基础设施的环境影响。
关于数据处理工作负载研究的信息图

(点击图片展开)

美光 9650 推出后,迅速在市场掀起波澜。它让即将面市的前沿 CPU 和 GPU 得以充分释放性能潜力。例如,NVIDIA 的新型 GPU 加速服务器(如即将推出的基于 Rubin 的系统)支持 PCIe 6.0 链路,而美光 9650 可即插即用,瞬间将每块驱动器对 GPU 的数据传输带宽翻倍。利用美光 9650,数据密集型工作负载可以更快地提取和处理数据,缩短训练时间,并提升这些高成本计算资源的吞吐量。

美光此次推出 9650,不仅成为业界率先推出 PCIe 6.0 存储解决方案的厂商,同时也在积极推动生态系统建设。合作伙伴已开始使用美光此前送样的 9650 样品来演示其下一代解决方案。例如,在 Computex 上,Astera Labs 展示了两块美光 9650 工程样品。这些样品通过 PCIe 6.0 交换芯片连接,为 Hopper GPU 提供高速数据通道。

美光 6600 ION:创纪录的大容量,颠覆性的低 TCO


如果说美光 9650 主打性能,那么美光 6600 ION 则瞄准大规模系统中以低成本实现的大容量。它是一款基于四层单元 (QLC) NAND 并采用美光 G9 NAND 技术的 SSD,作为存储密度创纪录的量产型 SSD 迅速崭露头角。美光 6600 ION 提供三种规格:U.2 规格,容量范围为 32TB 至 128TB;E3.S 1T 规格,容量高达 128TB;即将推出的 E3.L 规格,容量高达惊人的 245TB,单块驱动器容量接近 1/4 PB!相比之下,主流数据中心 SSD 的容量通常在 30TB 至 60TB 之间;至于 HDD,即便是高密度版本的容量上限也仅为 36TB。因此,美光 6600 ION 彻底打破了此前的容量限制,并产生了巨大影响:

美光 122TB E3.S 规格产品每机架存储容量图解

(点击图片展开)

  • 存储整合:美光 6600 ION E3.S SSD 提供高达 122TB 的容量,可实现出众的机架级存储密度。单个 1U 服务器机箱可容纳 20 块前置 E3.S SSD。至于 2U 服务器 则可安装 40 块 122TB SSD,从而让总容量高达 4.88PB。相比之下,标准 2U 服务器仅支持 24 块前置 U.2 驱动器。这意味着,美光 6600 ION 的存储密度比市场上的现有 122TB SSD 高出约 67%。存储相同的数据量,美光 6600 ION 所需机架数量更少,从而降低了占地成本和基础设施开销。事实上,在存储 1 艾字节时,美光 6600 ION 所需的机架数量比传统的 U.2 SSD 少 7 个,可节省近 200 平方英尺数据中心空间。
  • 以美光 6600 ION 替代 HDD 在经济及能效方面的优势:美光 6600 ION 基于美光 G9 QLC NAND 打造,旨在成为一种面向大存储容量工作负载的经济高效闪存解决方案。这也使其成为传统机械硬盘极具吸引力的替代选择。6600 ION 在 E3.S 规格下容量高达 122TB,E3.L 规格容量预计达到 245TB,显著减少了存储设备数量。例如,单块 122TB SSD 在容量上可替代三块 36TB HDD,功耗仅为后者的一小部分,同时提供更优的延迟和吞吐量。在 AI 级环境常见的 1EB 部署中,从 HDD 迁移到 美光 6600 ION 可减少 25,000 块近线硬盘,从而大幅节省电力和空间占用。在机架级别,美光 6600 ION 的存储密度比高密度 HDD 配置高出 3.4 倍,IOPS 高出 3,000 倍以上。使用美光 6600 ION 替代 HDD,可显著提高每瓦性能并降低总拥有成本。以上数据基于对优化后的 HDD 服务器密度(例如每 1U 部署 20 个 36TB HDD)与搭载 E3.S SSD 的服务器之间的保守比较。总之,客户可在不影响性能的前提下整合其基础设施,缩小数据中心的占地面积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从技术层面来看,美光 6600 ION 采用美光 G9 QLC NAND,成为业界率先推出的基于第 9 代 QLC 的 SSD。美光 6600 ION 还采用了自主研发的控制器、DRAM 和固件,这种垂直集成设计可实现强大的性能和高可靠性。该产品支持标准的 NVMe 和企业级功能,如 OCP 2.6 和 CNSA 2.0。(美光 6600 ION 所用架构与经过验证的前代产品美光 6550 ION 相同,其性能提升来自于美光 G9 NAND。) 耐用度方面,美光 6600 ION 主要侧重于数据读取(4K 随机工作负载下的耐用度 ≤ 0.3 DWPD),适用于数据湖、AI 训练数据、内容库等“读多写少”场景。对于此类应用,每 TB 成本和高密度优势远比非常高的写入耐用度更有价值。

122TB E3.S 解决方案的推出改写了存储系统的设计规则。长期以来,云服务提供商一直在低速廉价存储与高速昂贵存储之间权衡抉择。如今,借助全新解决方案,他们可以在享受 SSD 速度的同时实现近线容量。

美光 7600:适用于 AI 和云的下一代主流 NVMe SSD


采用美光 G9 技术的产品组合还包括美光 7600 SSD,其定位是数据中心广泛采用的主力 SSD。它是广受欢迎的美光 7450 和美光 7500 系列的后续版本,在保留 PCIe 5.0 接口的基础上,升级到了美光 G9 TLC NAND 和 NVMe 2.0。虽然专业性不及美光 9650 和美光 6600 ION,但美光 7600 带来了实质性改进,尤其在混合工作负载的延迟和可靠性方面,这将使部署主流服务器和存储阵列的客户从中获益。美光 7600 具有以下关键功能和规格:

  • 出色的 PCIe 5.0 性能:美光 7600 在 PCIe 5.0 的带宽限制范围内提供较高的吞吐量,顺序读取速率高达约 12 GB/s,顺序写入速率介于 6.5 GB/s 至 7 GB/s,具体取决于容量。其顺序写入性能比市售主流 PCIe 5.0 SSD 竞品中的佼佼者高出约 27%。其随机读取性能高达 210 万 IOPS (4K),同样优于其他主流 SSD。
  • 出色的低延迟特性和服务质量:在设计 7600 时,美光非常关注其延迟的持续稳定性,因为现代云和 AI 任务不仅对峰值 IOPS 敏感,对尾部延迟也很敏感。设计结果:美光 7600 的读写延迟优于同类产品。在 99.9999% 服务质量阈值要求下,即使在队列深度高达 256 (QD256) 的 4K 随机读取任务中,它也能保持低于 1 毫秒的延迟。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比较时,美光 7600 的读取延迟在各种读取和写入组合中比市售主流 PCIe 5.0 SSD 竞品低 55% 至 67%。换言之,在繁重的混合工作负载(典型应用包括在线事务处理 [OLTP] 数据库、AI 推理查询等)下,美光 7600 不仅处理速度更快,还具有更可预测的响应能力,可实现更短的应用响应时间,并支持更高的服务水平协议 (SLA)。凭借这些性能增强,美光 7600 已成为延迟敏感型场景的理想选择。例如,执行大量小块数据随机读取操作的 AI 推荐引擎可使用 美光 7600,确保快速、一致的数据访问,从而改善终端用户体验。
  • 企业级功能:作为一款定位为主流用途的 SSD,美光 7600 旨在快速融入现有的企业生态系统。它支持新近发布的 OCP 2.6 和 NVMe 2.0b 规范,以及行业主流安全规范,如 SPDM 1.2 和 TCG Opal 2.02。此外,得益于美光安全加密环境 (SEE) 提供的专用安全处理硬件及其物理隔离特性,美光 7600 支持 CNSA 2.0 和 FIPS 140-3 2 级合规认证。
美光 7600 与竞品的能效对比信息图

(点击图片展开)

  • 节能高效:作为 PCIe 5.0 设备,美光 7600 在高负载时功耗略高(约 20–25W)。但得益于美光 G9 NAND 以及经过优化的控制器,美光 7600 实现了更高的每瓦性能。例如,在 25W 功耗下,美光 7600 可实现约 400,000 次 4K 随机写入 IOPS,每瓦性能优于部分竞品,最高可达竞品的两倍。凭借出色的混合工作负载吞吐量,单块美光 7600 即可取代多块老式驱动器,并支持相同的工作负载,从而能够大幅减少能源消耗。总之,美光 7600 具备 PCIe 5.0 级别速度,同时还可减少能源消耗,有助于降低总运营成本。

美光 7600 的应用范围广泛,从虚拟化企业工作负载、云实例和 Web 服务,到 AI 推理和端侧计算等等。它提供了高速度与低延迟之间的良好平衡,这意味着客户无需做出权衡,因此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客户能够获得较高的 IOPS 和持续稳定的低延迟优势。

总之,美光新推出的产品组合(美光 9650、6600 ION 和 7600)不仅是产品层面的重要更新,也彰显了其在存储领域的技术领导力。三款产品均采用美光 G9 NAND,提供 TLC 和 QLC 两种版本,先于同类竞品步入市场。通过将整个数据中心 SSD 系列迁移至 G9 NAND,美光为各个细分市场带来了更高的性能、更大的密度和更优的能效。

这种先发优势体现在我们讨论过的规格参数中:大规模六平面并行架构提升了美光 9650 的吞吐量;美光 G9 QLC 的位密度优势使得 E3.S 规格的美光 6600 ION 达到 122TB 容量;美光 7600 则展现了更低的延迟特性。这些优势均来自于美光在 NAND 技术上的创新。从市场角度来看,美光正在精准满足数据中心和云客户的需求:速度、规模、成本节约。

基于美光 G9 NAND 技术打造的数据中心 SSD 产品组合不仅是一次产品发布,更昭示着数据中心存储的未来发展方向:速度更快、密度更高、可持续性更强。凭借 9650、6600 ION 和 7600,美光不仅跟上了数据中心 SSD 的发展步伐,还为业界设定了新的性能标杆。

Americas VP & GM, Core Data Center Business Unit

Alvaro Toledo

Alvaro is Micron's Americas Vice President and General Manager of Core Data Center Business Unit (CDBU). He is responsible for strategy, product and technology roadmaps, technical customer engagement, and profit and loss (P&L) for core data center products. Alvaro earned a bachelor's degree in computer science from National University and an MBA from the Haas School of Busines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